镂雕图片及解释(雕刻堂刺青)

刺青,又称点青、札青或刺花,指的是用尖锐器物在人体上刻画出各种图案,再涂上青色颜料使之永久不去的技艺。考古学和民族学材料显示,这样的做法在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人类中均有存在。若说起刺青的起源或者具体作用

刺青,又称点青、札青或刺花,指的是用尖锐器物在人体上刻画出各种图案,再涂上青色颜料使之永久不去的技艺。考古学和民族学材料显示,这样的做法在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人类中均有存在。若说起刺青的起源或者具体作用,学者们提出了神鬼说、图腾说、氏族符号说、身份标识说等等不同的看法,至今还未能达成一致。在今天的文章里,咱们就先来看看中国古代的刺青文化。

镂雕图片及解释(雕刻堂刺青)

“蛮夷”之饰

唐代著名文学家、思想家柳宗元曾经在《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》中写道:

“岭树重遮千里目,江流曲似九回肠。

共来百越文身地,犹自音书滞一方”。

当时他和四位好友与韩泰、韩晔、陈谏、刘禹锡因为参加“永贞革新”运动分别被贬柳州(现广西柳州,螺蛳粉的故乡)、漳州(现福建漳州)、汀州(现福建长汀,客家文化首府)、封州(现广东封开县)、连州(现广东连州市)。相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、超一线城市——长安,这些南方小城大概也就是十八线的样子,也难怪柳宗元吐槽兄弟五人的悲催遭遇,但他为什么称之为“百越文身地”呢?

镂雕图片及解释(雕刻堂刺青)

因为自古以来,东南沿海和南方广大地区生活着的少数民族就被称为“百越”,而且史料中充满当地人热爱文身的记载。

比如说,《史记》中记载“吴太伯、太伯弟仲雍,皆周太王之子,而王季历之兄出。季历贤,而有圣子昌,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,于是太伯、仲雍二人乃奔荆蛮,文身断发,示不同用,以避季历。”说的是周太王的两位王子为了让父亲将王位让给三弟(核心目的是传给三弟之子姬昌,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),离家出走到南方吴地,还和当地人一样文了身、断了发表示再也不回了;

镂雕图片及解释(雕刻堂刺青)

另外《礼记》中又有“东方曰夷,被发文身,有不火食者矣”的说法;《战国策·赵策》中也有“披发、纹身、错臂、左衽,瓯越之民也”的记载……凡此种种,都记录了东南地区的纹身(文身)文化。所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纹身主要是“蛮夷”的喜好。

罪人之刑

中原地区的主流文明对纹身或者刺青的轻视,仅仅是因为文化优越感吗?并不完全如此,更因为中原王朝从周代时就将纹身,尤其在脸部的纹面,确立为一种刑罚,这就是黥刑,也称墨刑。

在现代人眼中,黥刑不过是在皮肤上刺字,跟五刑中其他的劓(割鼻)、刖(砍脚)、宫(毁伤生殖系统)、大辟(死刑)比起来,已经相当温和了。从肉体的疼痛程度来考虑,这么说也没错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施加墨刑的刑具是后来才变成针的。

镂雕图片及解释(雕刻堂刺青)

《周礼·司刑》中有“墨罪五百”之语,郑玄注云:“墨,黥也,先刻其面,以墨窒之。言刻额为疮,以墨窒疮孔,令变色也”,后来郑玄为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作注时也有“膑墨劓刖皆以刀锯刺割人体也”的说法。由此得知,早期的墨刑刑具应当是刀或钻一类的东西,会有多疼可以想象。而且毕竟是施刑而不是收了钱做服务,当时施加墨刑的人也不会多么小心翼翼。

再看唐代《酉阳杂俎》中记载的晋代律令:“奴始亡,加铜青若墨,黥两眼;从再亡,黥两颊上;三亡,横黥目下,皆长一寸五分(奴婢如果逃亡,抓到要在两眼上加铜青色;如果第二次逃跑,再黥两颊;第三次逃跑,黥两眼下方。每次的黥痕都得长一寸五分,宽五分)。”从这个记载可以知道,黥刑对肌肉的割刺之深。甚至有时候,刺青是有可能将头骨染色的。比如《酉阳杂俎》中还有个故事,说有人捡到死人的头骨,却见其中一片上有淡淡墨痕,写着“逃走奴”三字,它所反映的正是这种刺肉见骨的现象。

镂雕图片及解释(雕刻堂刺青)

电视剧中带有刺青的狄青

在受过黥刑的名人中,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汉初名将淮南王英布,因为受刑的缘故,人们干脆称他为“黥布”;还有一位就是北宋名将、枢密使狄青,他出身寒门,年少入伍,所以脸上有着底层士兵才有的刺字(防止士兵逃跑而做的标记,好在北宋时已改为针刺)。不过似这两位的英豪实在是凤毛麟角,绝大多数被黥面的只是饱受歧视和折磨的囚犯。

“恶少”之好

既然在中原文化传统中刺青代表着蛮夷或者罪犯,一般人当然会敬而远之,但上下五千年里,“不一般的人”也不少。唐朝时,街头游手好闲寻性滋事的恶少们就很流行主动刺青,大宁坊有个叫张幹,左臂刺着"生不怕京兆尹",右臂则"死不畏阎罗王",充分表达了对官府的轻蔑;还有个叫王力的家奴,花了五千钱,请纹身师在胸前肚皮上纹了幅山石园林图,其中有亭院、池榭、草木、鸟兽,简直是幅工笔画。

镂雕图片及解释(雕刻堂刺青)

这么出风头当然会有代价,这二位后来都被当时的京兆尹薛元赏杖杀示众了。此外,也有狂热粉丝通过纹身向偶像致敬的,比如荆州街卒葛青,自脖子以下刺满了图画,共30多幅,全是白居易的诗。左一个“不是此花偏爱菊”,右一个 “黄夹缬林寒有叶”,堪称行走的白居易诗集……这些奇人异士旺盛的自我表达欲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刺青技艺的发展。

从宋代起,人们对刺青的抵触渐渐转为欣赏,军士们多用刺字激励自己杀敌报国,达官贵人、平民百姓也开始追求这种时尚,还搞出了“文身协会”锦体社,组织纹身师作品展示和比赛颁奖,《水浒传》当中的九纹龙史进真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。看来,时尚还真的是个圈啊。

镂雕图片及解释(雕刻堂刺青)

用通俗的语言讲专业的考古~
本文由特约作者李子供稿,欢迎关注评论

雕青镌玉更玲珑:刺青的中国简史就分享到这里,想看更多雕镂和镌刻的区别、雕刻堂刺青、雕镌的意思就小乖乖(www.xiaoguaiguai.com)。

本内容由用户:纹绣卡分享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果侵犯你的权利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aoguaiguai.com/n/8209/

(0)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